新闻中心
上海到克拉玛依物流/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
来源:www.66083797.com 发布时间:2012-3-3 浏览次数:
记者: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提高产业竞争力。工业新区突出发展哪些重点产业,为蓝区建设提供强力支撑?
徐连新:我们始终把加快推进高端产业作为着力点,致力于打造一批大企业、大产业、大集群、大园区,以此带动大发展。
一是新材料产业。以新材料的技术研发、检验检测和产业化为重点,努力打造半岛地区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。三角子午胎、日本豪雅、浩然特塑、金合轮胎、纳米防爆轮胎、联合金属、格美金属、立华植物纤维等高精尖项目强势推进,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。
二是新能源产业。以新能源电池、风电设备研发生产为重点,加快发展巨易电池、特谱风能设备等高科技企业以及大唐、国电和风、中广核等新能源项目,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。
三是新医药产业。以扶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、化学原料药等优势产品为重点,大力引进相关配套产业,着力打造国际化的区域生物工程产业中心。依托威高医疗设备、海王药业、美国芙丽亚生物等一批高端企业,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80亿元。
四是新信息产业。以通信产品、集成电路等为重点,推动日月光半导体、光圆电子、科乐波电子等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集群化发展,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。
五是海洋科技开发产业。以海产品深加工、海洋生物工程、海产品交易推介等为重点,加快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园、东方神参、常青藤生物科技等项目的建设和生产,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。
六是高端装备制造业。以机械工具、数控机床、专用设备等优势产业为重点,推进威达机械、海创精密、大砂数控、鲁海精密、威斯特钢材制品等骨干企业膨胀发展,力争5年内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。
七是现代服务业。着力打造以中心商务港为龙头的综合服务业板块,以“五城两广场一中心”为主体的现代商贸业板块,以国际物流园为代表的临港物流业板块,以生态文化、疗养度假为特色的休闲旅游业板块。依托上海大公馆、家居建材城、五金机电城、生态汽博城、海洋制品交易及总部经济中心、国际物流园、汽车零部件市场等一批单体投资超过10亿元的现代服务大项目,力争5年内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。
记者:作为我市全力打造的一个发展新平台,工业新区如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,为蓝区建设储备更多优势产业项目?
徐连新:我们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,牢固树立择商选资和招大引强理念,推动一批高端高质产业大项目相继落户。
一是不断夯实硬件载体。强化“基础设施先行”的理念,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0多亿元,建成了污水处理厂、净水厂、热电厂、集中供热站、天然气门站、变电站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,铺设地下管线500多公里,实现“十通一平”。各种设施一步到位,避免了重复建设。
二是大力提升软件环境。强化“细节决定成败”和换位思考的理念,想客商之所想、之未想,做细做好咨询、接待、推介等每一个细节。倡导全员招商和“人人都是投资环境”,全过程地投入热情、投入感情、投入真情,形成前方招商、后方服务,前后联动、合力推进的招商体系,用真情实意吸引并留住投资客户。
三是创新招商方式。深化产业招商,按照“产业支柱—产业链—产业集群”的思路,重点引进培植“四新一海一高”等六大产业集群。严把项目准入门槛,坚决不上高污染、高能耗、资源型的项目,每亩土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350万元以上。大搞以商招商,设立5个驻点招商办事处,推行小兵团、点对点、短平快的招商模式。突出抓好企业增资,积极推进优势企业增资扩产。依托新加坡工业园、内蒙古工业园、台湾工业园、浙江民营园等特色园区招商,打造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。
记者:工业新区怎样强化政策与智力支持,保障蓝区建设顺利推进?
徐连新:我们通过制定更优惠、更完备的政策,促使资金、技术、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向优势产业———用财税政策促使高端产业发展,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,积极推进财税配套改革,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以及基础产业发展;用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,在去年成功设立注册资本金各1亿元的山东汇欣担保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、威海环渤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基础上,通过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座谈会,加深银企互信、沟通,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大金融产品创新,增加信贷投放规模,及时为企业发展“输血”。组建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,规范民间借贷活动,改善农村金融体系,缓解“三农”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;加快手续办理速度,全力推进集约用地,将重点产业项目优先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,为长远、持续发展预留用地空间。
我们还大力实施“人才兴区”战略,为蓝区建设夯实智力平台。一是全面强化人才培育工程。在充分共享威海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,突出抓好国家级重点技校等职业学校建设,推进man山中心学校等教育重点工程,逐步建立企业与学校人才共育、共用机制。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提升工程。鼓励企业从培养使用、创造环境、完善机制等多方面入手,加强管理、技术、技能等人才队伍建设,努力引进和培育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。三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工程。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加强校企合作,在目前17项产学研项目的基础上,力争在3年内实现产学研项目数量再增长一倍。四是深入开展自主创新工程,鼓励浩然特塑、三角集团、联合金属等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,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,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、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。
相关新闻
- 2017-7-24打造“传化网”智能物流系统平台
- 2017-7-20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运作效率
- 2017-7-18智慧物流从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...
- 2017-7-14给物流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
- 2017-7-13上海仓储物流配送







